近段时间,国内外资本市场热点频出,“新瓜”不断。美国的硅谷银行闪电破产没多久,欧洲银行界的“百年老店”瑞士信贷遭遇危机,最终在政府撮合下,几天之内迅速被瑞银集团收购。
大家在高呼见证历史的时候,另外一则新闻迅速走入公众视野,一夜之间刷爆了朋友圈:“俏J南”创始人兰姐被曝欠债1.4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8亿元),新加坡高等法院判决“债主”接管兰姐家族信托项下的两个银行账户。
不得不感慨兰姐真是自带“热搜”体质,近年来频频登上各大媒体的头版。其家庭和企业跌宕起伏的历史不输任何一部商战大片。
这次事件曝光之后,大家纷纷惊呼:家族信托被击穿了!信托为什么会被击穿?从今以后,信托还安全吗?应该怎么保护家庭财富?
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本次事件的脉络和原因。
事件回顾
1、鼎晖入股俏J南
整个事件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十几年前。
“俏J南”作为曾经全国知名的高端连锁餐饮品牌,一度被大家称为餐饮界的LV,巅峰时期全国门店超过70家。
在企业快速发展壮大的时候,兰姐决定拥抱资本市场,让企业发展再上新台阶。2008年,俏J南在资本运作方向迈出了第一步,将企业股权的10.53%作价2亿人民币转让给了国内知名股权投资机构——鼎晖投资。
时值规划上市的阶段,引入战略投资者有助于规范企业经营,提升行业竞争力。但鼎晖2亿元的真金白银也不是白给的,投资入股的同时,也与俏J南签署了一系列的股权投资条款。
其中就包含了引发后续一系列连锁反应的“股份回购条款”。根据该条款,若俏J南无法在2012年底之前上市,则需支付鼎晖投资款的本金和利息,将股份回购回去。
2、上市之路一波三折
引入鼎晖后,俏J南继续按部就班的进行上市筹备,并在2011年3月提交A股上市申请。然而,就在兰姐准备上市后大展拳脚,将企业做大做强的时候,2012年1月,俏J南被证监会终止审查,冲击A股IPO失败。
而此时,距离与鼎晖约定的上市期限只有不到一年时间了。而一旦上市未果,俏J南需要拿出4亿来支付回购款。这笔钱对于当时已经进入业绩下滑期的俏J南来说是一笔无法承受的负担。
别无选择的兰姐只能紧急寻求港股上市。过程中,为了规避商务部10号文件的规定,兰姐甚至移民到了加勒比海上的一个小岛国,以此打通上市路径。
但是,由于高端餐饮行业出现拐点等原因,港股上市之路也最终无功而返。俏J南未能在2012年底之前如约上市。
3、CVC入局
上市失败就像倒下的第一枚多米诺骨牌,麻烦接踵而至。
按照约定,俏J南需要拿出4亿回购股份,但在当时的低迷经营状况下,已根本无力支付回购款。面对如此僵局,只能寻找新的投资人接手。
为此,鼎晖拉来了欧洲一家老牌股权投资基金CVC入局,击穿信托的“债主”正式登场。老谋深算的CVC当然不会平白无故的接这个“烫手山芋”,经过一番沟通和协商,2013-2014年间,CVC陆续支付了2.5亿美元,获得了俏J南82.7%的股权。
这笔款项,一部分支付给了鼎晖用于股权对价,剩余约等值12亿人民币,给与了原控股股东兰姐。至此,兰姐在俏J南中持有的股份只剩下了不到15%,一手创立起的企业已大半交由他人,未来企业的命运,已不再由自己掌控。
4、信托与债务
随后,兰姐成立离岸家族信托,并将股权变现后的资金大多转入信托中,通过信托持有和分配。
失去企业大半股权后,故事并未到终点,另一场危机再次出现。
在进行收购时,为了控制风险,CVC并未全部由自己出资,而是通过杠杆收购的方式,将俏J南100%的股权质押给了6家银行,用1.42亿美元的借款作为收购款的一部分进行运作。
由于高端餐饮业每况愈下,俏J南创造的利润无法偿还银行借款,最终在银行的协调下,俏J南质押的全部股权被转让给了香港保华有限公司,自此,兰姐彻底从俏J南中出局。
接下来,事件的核心变成了1.42亿的借款应该如何偿还。针对这一问题,兰姐和CVC的矛盾不断激化,甚至在公司发生过正面冲突,经过一番交锋,双方最终闹上了法庭。
2019年4月,兰姐在仲裁官司中败诉,被判决支付CVC1.42亿美元及利息。随后就是旷日持久的债务官司纠纷,一直到最近,“债主”CVC通过新加坡高等法院冻结了兰姐家族信托的银行账户,“信托击穿”事件迅速获得了公众大量关注。
可以说,这次的事件集合了“企业上市”、“债务隔离”、“家族信托”等很多广受关注的热点领域。事件中的很多细节也激发了大家的好奇和思考。针对事件中大家关注度高的疑点,我们接下来逐一进行分析。
疑点一:如此成功的企业家为什么会“阴沟翻船”
很多人认为,兰姐作为全国知名的企业家,商海打拼十数年,经验丰富、成绩斐然。怎么一进入资本市场,就处处碰壁,犯下一连串“低级失误”,把企业拱手让人,甚至负债累累呢。
其实,这一情况并不罕见。金融行业本身就是知识密度很高的领域,专业壁垒超过大多数行业。所谓“隔行如隔山”,大多数企业家在金融领域既无理论基础,也无实操经验,靠自身能力很难玩得转。
不论是运作上市,还是设立信托,都需要“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办”。如何有效识别出品质和能力都出众的专业资源承接家庭和企业的金融需求,对任何一名企业家来说都是一门必修课,同时也是巨大考验。
回到本次案例,兰姐曾经回忆,当时在引入CVC的时候,有超过100家基石投资人都有入股意向,最终选择CVC的原因,是“对方积极配合,被对方的态度打动”,同时“是欧洲老牌机构,品牌不错”。
在决定公司前途命运的重大选择面前,这种选择方式显然过于简单,不够理性,这也为后来的一系列事件埋下了隐患。
疑点二:未来信托被击穿会不会成为普遍现象?
联想到欧美银行业的近况,很多人不免担心,做的信托会不会也像那些银行一样,平时看着风平浪静,一旦遇到市场波动,就大面积出问题、被击穿。
对于这一问题,简单来说,显然大家多虑了。
兰姐的家族信托之所以出现如此局面,核心原因是信托委托人(即兰姐)保留了对信托过度的控制权,对于信托内的资金随意支取和使用,而且信托资金最终回到了自己账户内,用于购买豪宅等。
这些行为显然违背了设立信托的初衷,信托内资产并非用于传承,而是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自己名下。这种做法本身会极度弱化信托的隔离功效,造成被击穿的问题。
所以,本次信托被击穿并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设立者的使用问题。
疑点三:保留了控制权,信托就没有隔离功效了吗?
既然控制权会弱化隔离性,很多人又会有新的担忧产生:我做的信托是由我来决定投资方向和分配条款的,那会不会就没有隔离效果了?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兰姐做的是离岸信托,而我们大多数人做的国内信托。两者的法律基础不同、设立机构不同、业务规则不同,所以很多情况不好简单类比。在国内现行的法律体系和监管体系下,信托内的资金投向、受益人安排和分配条款等,本就是由委托人决定,对这些领域的调整修改的权力,并不会与信托隔离性出现“互斥”关系。
其次,我们也需要注意,国内信托和离岸信托的有些原理也是相通的。在国内设立家族信托,如果委托人将自己设置成为受益人(或受益人之一),自益部分的信托权益也会弱化隔离效果,很可能被视为委托人的自有资产。
因此,控制权其实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分析,并不是都会造成信托隔离性的消失。
分析完了几个常见疑点,我们再来总结一下,未来如果要成立信托架构,需要注意什么呢?
1、金融机构的选择
如前文所述,金融领域专业性很强,信托又往往承载了我们长期照顾家人的美好心愿。因此,我们应该选择能够长期陪伴、值得托付的专业人员,以及业务能力强、资源丰富的专业机构。这样才能放心的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办”。
2、信托设立地的选择
应该选择国内信托还是离岸信托,并没有固定答案,而是要结合我们家庭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常见的考量维度,包括家庭核心成员是否在国外生活、是否办理了移民、资金是否已经在境外、事业重心是否在境外及是否要在境外上市等。
信托设立地的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盲目跟风设立离岸信托并不可取。
3、信托隔离性的先决条件
在上述案例中,信托是否具有隔离性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让信托具有充分的隔离效果,除了在设置受益人时,避免让委托人自己做受益人之外,还有三个条件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放入信托内的资金需是合法合规收入,如果资金本身有瑕疵,信托很难隔离保护;
二是需要区分财产性质。如果本身是夫妻共有财产,设立信托时又没有经过配偶知情和同意,将来的夫妻财产纠纷同样很难避免;
三是不能出于避债目的设立信托。如果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债务问题,再设立信托想做隔离,效果往往很难保证。
总之,“信托击穿”事件对我们来是,既值得警惕,也具有很多启发意义。
“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财富的保护和传承是我们每个家庭的必修课,只有做好整体规划,才能确保家庭基业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