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实施后,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今后对非标融资的监管强度和力度会越来越大,非标的生存空间将明显变窄,尤其是所谓的金融产品创新(钻空子)将很难再有空间,以前利用银保监会和证监会之间的监管漏洞或者打擦边球的各种融资产品都将无所遁形。同样的,企业债的发行审核职责由发改委划至证监会后,债市监管也将变得更加统一,比如企业债的监管标准体系可能参照公司债执行,这将减少发行人进行监管套利的可能,尤其不利于弱主体发债融资(比如弱城投),此外,中低评级企业债和公司债之间的品种利差或将有所收窄。
近期与不少金融投资同行交流,同行们心态上多少带着一丝迷茫,普遍表示业务不好做,感觉现在投什么都是亏的。对此,我们认为,以后的业务开展要“脱虚向实”,积极努力地向标准化方向靠拢。一些国央企投资平台的朋友反馈,就目前的业务而言,由于房地产领域的投资需要是白名单内的企业,并且,出于扶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需以属地项目为先。另外在楼市尚未整体复苏的情况下,就目前的业务形势而言,新增房地产领域的投资难度非常大。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国央企投资平台逐渐加大了对“固收+”、城投债等标准化领域方向的投资。但是,出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以城投债投资为例,多数投资机构持债后并不进行交易,而主要通过持有到期进行资金的短期流动性管理,因此这些投资机构基本都严格控制所投债券的久期。此外,发债主体自身评级、到期收益率、发债主体所在区域以及城市能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也均要符合自身的投资准入标准等等。就当前城投债投资而言,自今年开年以来,我们明显感受到涌入城投债投资领域的投资资金增多,在资金面宽松的情况下,城投债的收益率也呈现下行的趋势。
城投平台目前更是严格控制融资成本与负债率,甚至倒查追讨以往的高成本融资。尽管如此,存量资产盘活、不动产基金、Pre-REITs及公募REITs等仍是城投平台当下关注的重点。就不少地方政府以及城投平台而言,Pre-REITs及公募REITs都属于创新型的业务,因此能通过该方式取得多大规模的资金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先在当地“打个样板”,完成相关任务与考核。需注意的是,具体到项目的推进中,投资机构在筛选城投平台的相关资产时,能一蹴而就满足公募REITs发行条件的资产又十分稀缺,另外如果是包装成Pre-REITs进行孵化,比如搭建有限合伙等投资架构后,认购LP份额的资金从何而来又是一大难题。在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的大背景下,招商引资已是各地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但一些施工单位的朋友反馈,当前想要从地方政府取得一定的施工工程,光是带来资金已远远不够,一些地方政府甚至要求带来一定的产业与税收或是协助当地政府完成外资招商引资的任务。
以前感叹信托牌照的全能性,地产、政信、通道“三板斧”业务支撑了信托的半壁江山,但这几年信托行业也跟着房地产行业经历了“天上人间”般的剧烈变动,信托所投非标项目爆雷声仍旧不绝于耳,加上信托业务分类等监管政策的调整,信托行业当前也面临着转型的困扰。就转型方向而言,仍有少量的信托机构尝试着对强主体、一二线核心城市的地产项目进行股权投资,破产管理信托、依托于物业收费、社会服务收费等的服务型信托等也是一些信托机构转型拓展的方向,但是这类业务的获取往往需要调动更大的资源,并需从上而下推进。虽然有一些信托机构也在积极拓展债券等领域的投资转型机会,但是,如何多渠道拓展低成本资金,如何培养与提升团队在相关领域的专业能力(大部分还是非标思维)进而通过债权交易实现收益等等都是信托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也有信托朋友表示,信托的转型需要从以往的“项目导向型”向“资金导向型”转变,从“卖方思维”向“买方思维”转变,通过自身的管理能力真正地为委托人服务。
自2020年以来,财富管理人员基本都能感觉到非标产品的募集难度在不断加大。在这几年踩了不少“坑”后,深受市场教育的投资人早已比不少财富人员更为专业。见多了早几年不少刚毕业或者没有多少工作经验的财富人员,凭着一腔热血闯进财富管理行业,吆喝着私募基金、定融、信托等产品,通过拿着高昂的代销费用建起了“高楼”,如今又见证了这些“高楼”的倒塌。在一地鸡毛之后,财富管理人员才深刻认识到财富管理“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内涵,自身应该秉持着勤勉尽责的态度,专业地为委托人进行资产配置,回归到财富管理的本源。
这几年的行业变迁,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往后业务的开展更要多听监管的话,需要带着时间思维与服务意识,不断打磨专业,沉静地走长远的路。